肛瘘的常用检查方法

肛瘘的常用检查方法

典型的肛瘘,从外观上就能做出初步的判断,因为在患者的肛门周围和臀部的皮肤表面,常有一个或多个破口,表现为凹陷或突起,有脓液流出等,但若做出精准的诊断,还需结合指诊、探针、染色、B超甚至核磁等才能减少误诊或漏诊。

局部触诊:触诊包括肛外触诊和肛内指诊。肛外触诊对于表浅的肛瘘常可触及瘘管的走向,直瘘还是弯曲瘘等,如果有两个外口以上还可触及瘘口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多个单纯瘘(每个外口均有一个内口)还是复杂性肛瘘(外口多而内口仅有一个)。肛内指诊主要是确定内口位置以及了解肛管直肠环的硬化程度。一般肛瘘内口会出现凹陷、突起、压痛、硬结等,与其它部位具有较明显差别。如果是黏膜下瘘管通过触诊能感觉瘘管的长度、走行、是否存在肠腔狭窄等,一旦肠腔出现狭窄,还应注意与直肠占位的区别。对于深部瘘管有时手指难以摸清其走行,尤其是耻骨直肠肌上括约肌间瘘,指诊更加困难重重,常需要结合其它检查方法作出诊断。

探针检查及染色法:这两种检查方法一般术中用的比较多一些。探针检查是一个传统而又非常有效的检查手段,如果是简单直瘘,很容易由外口至内口探出,但如果瘘管弯曲甚或瘘管走行复杂或支管较多,盘根错节,则探针很难发挥特长。从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或亚甲蓝与过氧化氢混合液,观察内口染色部位,另外染色后可通过寻找染色所经路径,明确瘘管行径。

造影法:可选用30%~40%碘化油或60%泛影葡胺。造影剂由外口注入,在X线下观察瘘管的走行及内口的位置。但缺点是瘘管走行虽然清晰可见,但肛周肌肉关系不能显影,因而不够全面,只能对瘘管走行做大致判断。

腔内超声及肛门内镜超声:腔内超声能清晰分辨肛瘘主管走向,支管的分布、数量及内口位置,其准确率与超声探头的频率及病变的深度有关。内镜超声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内镜顶端装配微型超声探头,可以显示管壁各层次及周围结构的清晰图像。

磁共振(MRI):MRI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直接三维成像(额状位、矢状位、轴位),可清晰显示瘘管的走行及与括约肌的关系,能准确描绘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及耻骨直肠肌的解剖结构,特别是压脂后,肌肉图像更加清晰。

总之,临床上应根据肛瘘的复杂程度,选用一种或几种检查方法,对肛瘘的走行、内口部位以及与括约肌的关系作出准确判断,才能准确祛除病灶,减少复发。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獥瀛?
鍖椾含涓尰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浣?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tp/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