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软件公司的病友,有三个复杂性肛瘘,手术后住院1个半月,回家养2个月,长上点,又来接着手术,这次要半年才能养好,给他换药时,排在他后面的人看了他伤口后,马上昏迷了,我进去看了看,他最大的一个伤口有大人的拳头大,而且是一直剜到直肠,小半个屁股不见了,而且必须从里面慢慢向外长,每次换药,都要把药棉捅到最里面,要两个人按着他才行。
同病室的有3个病友,宋病友,58岁,自认忍耐力坚强,痔疮历史20多年,3度痔疮;仲病友,41岁,内蒙人,自认自己的痔疮天下第一严重,做过7次手术,多次给中国肛肠协会写信,要求对自己的*屁*眼*进行科研;对床病友,约60岁,极轻,同室不过4天。后来又来一位王病友,是个在校大学生,不是痔疮是肛瘘,原因是经常坐着打游戏。
肛瘘实际上就是肛门周围的肉里有一条肉管子,一头与肠内的内口相通,一头与肛周皮肤上的小疙瘩相通,顺着肛周小疙瘩向肛内触摸有一条索状硬物,这就是瘘管的管道,治疗必须手术。
内口:内口大多位于肛门齿线附近,以外括约肌深层内外区分高位肛瘘与低位肛瘘。
外口:外口之间皮下瘘管相通,皮肤发硬并萎缩。也有多个外口位于肛门两侧,瘘管成"马蹄形",直肠指诊在病变区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有触痛,随索状物向上探索,有时可扪及内口。若外口不整齐,不隆起,有潜行边缘,肉芽灰白色或有干酪样稀薄分泌物,应怀疑为结核性肛瘘;
症状:疼痛、瘙痒,由于瘘口长期流脓,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导致瘙痒感。外口阻塞及假性愈合时,楼关内脓液积存肿胀,局部会有疼痛感。
肛门瘘管,即使在肛门脓疡的阶段没有接受治疗,只要个人抵抗力好往往不会导致菌血或败血症,慢慢胀大的脓疡在肛门周围破裂后,会流出和血混合的脓,这个皮肤流脓的开口就是外口,内外口相通就是形成肛门瘘管,所谓瘘管就是指两个器官之间有个管道相通透肠,虽然肛门脓疡或肛门瘘管和痔疮没有直接相关,但是腺窝的两侧都是痔疮(内痔),一旦痔疮肿大时,深陷在内痔里的腺窝比较容易藏污纳垢而引起发炎。
当医师告知是肛门脓疡或瘘管时,病患总会自认为平时很注重肛门的卫生,这是如何造成的?以前常常因为肛门局部的卫生习惯不好,才会导致肛门发炎或肛门瘘管,但是现在门诊时发现肛瘘的病患往往太爱干净,排便后用卫生纸反复擦拭,久而久之连肛门内的腺窝受伤而不自觉,因为肛门腺窝的开口是朝内,所以长期使用软便剂的人粪便比较稀软也比较容易渗入腺窝而发炎,当然有些人接受肛门手术后伤口发炎也会引起肛门瘘管的,所以适当适当及适量的肛门卫生,避免过度擦拭和避免使用软便剂是很重要的。
肛瘘病程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第二个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第三个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正不胜邪,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组织坏死脓液可组织间隙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
第四个阶段: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瘘管。
肛瘘的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因为只有进行手术,才能找到原发的内口,并把感染的肛窦、肛门腺及其导管切除干净,这是肛瘘治疗的关键。
①清除内口:手术时要找到原发的内口,并把感染的肛窦、肛门腺及其导管切除干净,这是肛瘘治疗的关键。
②处理好瘘管及支管、死腔:要把瘘管的管道、支管、死腔等清除干净,以免术后复发。
③保留肛管直肠环:肛瘘手术时,应明确诊断,查明内口及瘘管走向,保留肛管直肠环,以维持正常的肛门括约功能。
在具体手术操作中,一定要仔细寻找到内口,并防止切断肛管直肠环。
营养师这里弱弱的插上一句:除了肛瘘,还有种疾病叫牙瘘管,和肛瘘其实是一个原理,只是部位不同。虽然这类疾病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但仅靠手术根本不能根治它。肛瘘就是肛门周围皮肤与肠内口形成的一条瘘管,瘘管反复发炎导致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疮口反复地向外流脓或脓血,甚至流出便便,手术不能根治。其发病原因是这样的:长期饮食不注意或者上厕所喜欢看手机、报纸--便秘--痔疮--肛周脓肿--肛瘘--终生不愈。
问题来了,得痔疮的人很多,为何不是都会肛瘘的啊?
细菌侵犯的部位是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体。一旦肛门腺感染、化脓,形成肛周脓肿,当破溃组织坏死脓液在组织间隙局部间隙扩散,长期炎症刺激下,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增生、缩窄成管状,这个就是肛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