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一、概述

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亦称痔瘘或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肛瘘多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我国约占肛肠病发病人数1.67%-3.6%,国外约为8%-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婴幼儿亦不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5∶1~6∶1

二、病因

(一)西医学的认识

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两个病理阶段,急性期为肛周脓肿,慢性期即为肛瘘。因此,肛瘘是肛周脓肿自然发展的一种结局,其病因,病理与肛周脓肿一致。形成肛周脓肿的病因病理在前面已进行论述,现仅就由肛周脓肿发展成肛瘘的病理过程介绍如下:

肛周脓肿成脓后,经肛周皮肤或肛管直肠粘膜溃破或切开出脓。脓液充分引流后,脓腔随之逐渐缩小,脓腔壁结缔组织增生,使脓腔缩窄,形成或直或弯的管道,即成肛瘘,瘘管外口时愈时溃反复发作。其难以愈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口和发原感染病灶继续存在。

因肠腔中粪便、肠液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反复感染。

瘘管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局部炎症刺激等因素可造成肛门括约肌痉挛,妨碍管腔中脓液的引流。

外口窄小,时闭时溃,脓腔引流不畅,脓液蓄积,可导致脓肿再发,并穿破皮肤形成新的瘘管和外口。

从病理解剖的角度看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

(二)中医学的认识

1.外感风湿燥热之邪所致。

2.过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房劳过度所致。

3.痔久不愈成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肛瘘绝大多数是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发展而来,待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脓液流出,肿块消散,成为瘘管,其主要表现如下:

1.流脓

2.疼痛

3.瘙痒

4.排便不畅

5.全身症状(身体消瘦、贫血、便秘和排便困难)。

在肛瘘慢性活动期,因有感染物不断从内口进入,或管道引流不畅,而呈持续感染状态,有肛瘘典型的流脓,肛门潮湿、瘙痒等症状。肛瘘急性炎症期则是因外口闭合,或引流不畅,而感染物不断从内口进入,脓液积聚所形成,症状体征似脓肿,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重新溃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

(二)体征

肛瘘病员通常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溃破口,即外口;在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中(间隙)因瘘管穿过有肿块,索状物或硬结;在肛门内齿线处可发现充血,或肿胀,或因炎性刺激变硬的肛窦,即内口。

1.外口

(1)外口的数目

(2)外口的形态

(3)外口分泌物

(4)外口的位置

2.肛周索状物、肿块或硬结:在肛周皮肤上触按,都可触及索状物,肿块或硬结。触诊的方式有两种:

(1)肛外触诊

(2)肛内触诊

3.内口:内口是肛瘘的原发病灶。

(三)特殊检查

肛瘘的管道走行、内口的位置较隐蔽,有时用普通的检查方法不易探知,此时即需用特殊的检查方式。肛瘘常用的特殊检查方式有探针,亚甲蓝染色和X线造影,盆腔磁共振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肛瘘患者往往有肛门周围肿痛,自行溃破或行脓肿切开引流的病史。

2.症状

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反复肿痛,流脓,有的伴有肛门周围潮湿瘙痒,或大便不畅。

3.体征

肛门周围皮肤或臀部皮肤上有凹陷或凸起的外口,压之有脓液溢出,触诊可扪及皮下条索状物(瘘管浅);若瘘管较深,则拇指和食指双合诊可扪及索状物或肿块或硬结;若病变波及肛管直肠环则可扪及肛管直肠环纤维化变硬;肛内触诊可扪及内口在肛窦有小硬结,或凹陷;肛门镜下可见内口所在肛窦充血,水肿,有时可见有脓液溢出。

(二)鉴别诊断

在肛门周围和骶尾部也有其他瘘管,常有分泌物从外口排出,容易与肛瘘混淆,有时按肛瘘治疗,手术方式不恰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故需加以鉴别。须与肛瘘鉴别的几种常见疾病如下:

1.化脓性汗腺炎

2.肛门周围毛囊炎和疖肿

3.骶尾部囊肿

4.骶髂骨结核

(三)分类

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是以提肛肌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在此线以下为低位。只有单一的内口、瘘管,外口称单纯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或瘘管,或外口称复杂性。

五、治疗

肛瘘的治疗方法很多,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治法等。

(一)内治法

1.中医辩证论治

(1)湿热下注型

(2)热毒蕴结型

(3)阴虚夹湿型

(4)气血两虚型

2.抗感染:酌情选用适当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等。一般当炎症消退或感染控制即可停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则疗效更好。

(二)外治法

1.熏洗法

2.敷药法(掺药法)

3.冲洗法

(三)手术疗法

1.手术原则和注意事项:

(1)准确寻找和处理内口,彻底清除感染的肛窦、肛腺导管和肛腺是根治肛瘘的关键。

(2)必须彻底清除主管、支管以及死腔窦道,使其开放,引流通畅。

(3)要注意保护肛门括约肌和肛门生理功能,正确处理肛管直肠环与肛门括约肌的切断问题。当瘘管穿越括约肌上方,手术时为了彻底清除病灶,保证充分引流。

(4)肛尾韧带可以纵行切开,不可横切断;如需横切断,则必须将切断的韧带断端重新缝合固定,避免造成肛门塌陷和向前移位。

(5)若为直切口,切口须以肛门为中心呈放射状;若为弧形切口则弧形部须在肛门括约肌外沿。

(6)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同时,适当缝合,以缩小创面,缩短疗程,避免或减少术后肛门缺损或畸形,更好的保护肛门功能。

2.常用手术方式

(1)肛瘘切开引流术

(2)肛瘘切开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

(3)肛瘘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

挂线疗法的机理:

1)异物刺激作用

2)慢性勒割作用

3)引流作用

4)标志作用

文章整理/朱丹

图片来源/成都肛肠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庣殑褰卞搷
鍝鍖婚櫌涓撲笟娌荤枟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tp/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