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吕金滙摄影报道
在重要的日子,去照相馆拍一张照片,曾经是很多人的幸福记忆。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拍一张美照朋友圈。当年红红火火的照相馆日渐式微,关门转行的比比皆是,仅剩寥寥数家还在苦苦支撑……
“欢迎光临!”这是锦华照相馆的电子门铃最后一次在北大街响起,营业12年的锦华照相馆在5月30日暂时画上一个句号。郭新谦一边拆下一块写着“锦章摄影师”的招牌,一边说道:“这是我的招牌,我要自己拆下来。”
一块招牌上写着“锦华照相”,一块招牌上写着“锦章摄影师”,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沙发、反光板、婚纱头饰……零散地摆在拆了一半布景的工作室里,郭新谦坐在还没有来得及搬走的道具沙发上讲述着记忆中的照相馆。
曾经,烟台人都知道“要照相,到锦章”
上世纪30年代,烟台著名实业家李东山在烟台山前朝阳街南段(现朝阳街77号)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命名为“锦章”。当时的锦章照相馆采用了美国柯达公司出品的转盘式照相机。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讲,不仅成像效果清晰,而且画质层次丰富,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要照相,到锦章”的说法开始传遍大街小巷,那个时代的风尚“弄潮儿”以在锦章照相馆拍照为荣。锦章照相馆聘请的摄影师不仅手艺了得,拍照手法也是用心考究。“传统的摄影非常讲究光线的运用,包括轮廓光、背景光、眼睛光等。”郭新谦告诉记者,老师傅在拍照时,最少也要打6种光。
新中国成立后,锦章照相馆由家族产业变为国营企业,在升起红旗的港城中焕发着勃勃生机。锦章依然是当时烟台市内最好的照相馆。
一批国营企业在改制后,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而纷纷倒闭。不幸的是,锦章照相馆也成为了历史天空下的回忆。“一批新式照相馆开始兴起,像小川婚纱、情中情等,他们引入了台湾流行的服化道。”郭新谦说,而历史悠久的锦章则是坚持着传统的印象派摄影,拍照的姿势和场景都比较正统,没有跟上年轻人的潮流。
这个在鼎盛时期工作人员超过人的照相馆,在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年,仅剩20余名员工的锦章正式宣布破产。
自己照相馆起名为“锦华”
锦章照相馆破产后,原本的工作人员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郭新谦就是其中之一。
“他从16岁就业,一直在锦章工作。”郭新谦的妻子兼工作帮手曲洪涛说,“他舍不得锦章,也放不下摄影师这份职业。”锦章照相馆倒闭之后,郭新谦拾起了锦章的旧牌子,在北大街号重新开了一家名为“锦华”的照相馆。
当问起为何起名叫“锦华”的时候,郭新谦这样回答:“当年烟台市里还有一家大华照相馆,也很有名的,它和锦章是一个公司的。”带着对“老东家”的眷恋与不舍,郭新谦给自己的照相馆起名“锦华”,也是提醒自己守住作为“锦章人”的匠心。
印象摄影被即时摄影取代
一版一寸照片,30元立取。比起某些在团购网站上价格动辄过百的证件照套餐,锦华的要价确实不高。锦华照相馆效益如何呢?
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过万元,大多数时候是六七千元的收入。这对于之前每年八万的房租和设备、人力等支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现在房租降到每年5万元,可是来拍照的人也少了。运气好的时候,一天有10多个客人;生意不好的时候1个来拍照的也没有。”郭新谦告诉记者,锦华照相馆的主要业务是证件照、全家福和集体照,要价也不算高。当被问到“为何不接艺术照这类比较赚钱的业务”,郭新谦十分坦诚,“确实是跟不上潮流了。我们主张的是印象摄影,而现在流行即时摄影,理念也不同。”
来锦华拍照的大多是老顾客,年龄从50岁到70岁左右。逢年过节,都要找郭新谦拍一张全家福或者旧友聚会的照片。对于他们而言,请一名锦章照相馆的摄影师拍照,就像是年三十晚上要吃饺子一样重要。由于父母身体不好,郭新谦决定暂时关掉照相馆,“先回家照顾一下父母,再抽空去社区做一些公益活动”。
傍晚6点,在妻子的帮助下,郭新谦摘下了“锦章摄影师”和“锦华照相”的招牌,三代烟台人的回忆也留在了蒙蒙尘埃里。
责任编辑:王蕾
审校:赵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