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阿昔替尼的双刃剑作用,诱导可逆性后

近期某次夜班,接到急诊会诊电话,一个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年女性,4小时前突发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持续不缓解,送到急诊抢救室,已经上了安定、德巴金,患者镇静状态,但仍有左侧上肢间断的抽动,双眼向左侧凝视。急诊血压/mmHg。头颅CT已做,细细端详,双侧顶叶、枕叶稍不对称低密度影。

头颅CT:

患者既往没有高血压,突然飙到收缩压,出现癫痫发作,头颅CT提示顶枕叶稍欠对称性低密度影,考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嘱积极控制血压、抗癫痫即可。后行头颅MR明确诊断。

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算是影像学诊断,通常见于特殊条件下的患者,比如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所以不常见于神经科。尽管神经科讨论的很热火,但是通常是其他科疾病的并发症,如果时运不济,自己却很少能亲自诊断。

追问病史,患者既往肾脏肿瘤并转移病史,10余天前开始服用阿昔替尼,后者为靶向药物,针对VEGF、EGFR等血管活性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该药如果起效的话,通常可能诱发高血压。如此一来,证据链就明确了,阿昔替尼导致高血压,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表现为全面性痫性发作。

所以,靶向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即可治疗肿瘤,却也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头颅Flair:

头颅DWI:

约10天后复查头颅MR病灶基本消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ss/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