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发声秽语与情绪的关系

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病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命名并建立诊疗体系的。抽动症是多组肌群同时或相继抽动,但其易发部位不尽相同。国外有人总结例多发性抽动患者抽动症状终生分布的百分比如下:单纯抽动:单纯面部抽动占93.1%;头颈部抽动91%;上肢抽动者68.6%;下肢抽动者40.7%;躯干部抽动者46.5%;单纯发音抽动者98.5%;而复杂运动抽动者68.5%。受累最多的易发部位是头颈区。

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79%~98.5%。引起发音抽动的最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多在句子末尾或需要停顿时出现语言障碍,为了纠正或掩饰,患儿常提高音调,以喧闹声、嘈杂音喊出障碍部分。

发音抽动和其他肌群抽动一样,在紧张及激动、恐惧时加重。而发音抽动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讲不常用词语之前发生,包括有逻辑关系的文字、否定词、拒绝别人的文字,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文字或恼怒、疲惫之后的语言,尤其涉及到与人或性有关的文字时,抽动发作最为频繁和加重。约1/3的患者由于紧张或脆弱,常把要表述的内容或词语用他自己的方式或非正规语言表述出来,故其语何显得单调生硬,使正常语言律破坏,有时突然变成难以听清的耳语声,甚或只见虑者表达的口形听不到发声。对此患者唯表达不清再重复一遍,或犹豫是否要重复时,就表现为重复语言。这也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之ー。当不自主发音抽动呈现为复杂的“唠叨”样或“咒骂”状时,即为秽语症。

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内容涉及性交配、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抽动-秽语综合征中秽语的形式,分析发现,秽语概率发生最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行路”有关,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产生多量秽语词汇。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以解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精神秽语是患者头脑中重复思索某个秽语词汇,但不达出来。秽语行为是用手势或发泄秽语的行为表达秽语内容,其手势表达的方式或姿态与个体文化教养有关。

抽动症与饮食忌口关系密切↑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痉病”和“肝风”范畴,其病因病理可以概括为“风痰作祟”。风的特点是流动迅速,容易激荡,变化很快,所谓风为阳邪,痰是呼吸道分泌的病理性产物,由津液变化而成,风和痰的关系至关密切,往往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发抽搐、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等,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痰蒙迷窍,常致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詈骂不避亲疏。既可因病而生痰,亦可因痰而致病,其机制亦颇为复杂。简言之,中医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起病原因为风寒湿阻塞经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导致抽搐的病症。抽动症舌苔特点↑我国中医儿科奠基人,四大学派之调肺学派与少阳学说创立者刘弼臣教授通过五十余年临床观察和潜心研究,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由于变态反应导致。在当前仍然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寻求新的思路,进行治疗。认为眨眼斜眼,扬眉张口努嘴,缩鼻做怪相这属面部抽动;点头摇头晃脑,挺颈、斜颈、扭脖耸肩,这属头颈部抽动;挺胸、担腰鼓肚、撑肛这属躯干、腹部抽动;搓手甩手、捏指、握拳、举臂、踮脚、绊腿、跷脚这属四肢抽动。根据“风胜则动”的原则,不管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统称为“风”。风的特性是流动急速,容易激荡,变化很快或上或下,所以临床上当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抽动,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抽动症状,这和“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有关。喉中干咳、吼叫、痰鸣、犬吠或发出“吭吭啊啊、嘘嘘喔喔”声或秽语咒骂或随地唾沫,这些异常发声和行为,中医认为属于顽痰作祟。痰阻气道梗塞喉间而成怪证。所谓“怪病多痰作祟”。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往往风动则火升,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既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搦瘈疭;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刘弼臣教授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提出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本源在肝,病发于肺,风痰鼓动横窜经隧,形成阳亢有余,阴静不足,动静变化,平衡失制的新观点。在治疗方面也提供了应予疏肝调肺,涤痰通络燮理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新思路,在临床上很有指导价值。两代小儿王刘弼臣刘昌艺教授根据大量病例的治疗,观察到大部分患儿都存在着上呼吸道的慢行病变,往往随着这些慢行病变轻重为转移,提出“从肺论治”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调肺学派抽动症自愈指数及分级评估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zczl/8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