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总不认知道原因的我沉默了,与其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38.html
前几天有位妈妈留言:我当时回复她:太正常了,不仅你家娃这样,怕是90%的孩子都会如此。孩子犯了错,很少能爽快地承认。哪怕在你眼皮底下闯的祸,面对铁一般的证据,孩子也拒不愿承认,甚至有各种奇葩的甩锅理由:

这个玩具你怎么拆坏了?——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承认)

你我为什么抢小朋友的玩具?快还回去道歉。——我没有,是她先不遵守规则的。(狡辩)

你看看这满屋子的玩具,还有下脚地儿吗?——不是我弄乱的,都是弟弟扔的(甩锅)

总结一句话就是:我才没错,想让本宝宝承认错误和道歉,做梦!这时候你是不是也在想:我怎么就交出了如此不知悔改、品德败坏的娃?停停停,先别这么早给娃下定论,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承认错误吗?因为在孩子眼里,他们还分不清“行为与品行”,认为承认“错误的行为”=承认自己是个“坏孩子”。2、3岁之后,很多孩子心里,都有“好孩子”的自我追求。他们希望成为爸妈口中的好孩子,希望成为班里的好学生,希望得到夸奖,希望被喜欢。一旦犯错,必然被批评、指责——你说得我这么糟糕,如果这个时候我也承认了,岂不是证明了我就是很糟糕?为了抗拒当一个坏孩子的羞耻感,孩子只能硬着头皮死不承认。尤其是加上大人们言语上的一些偏激,本来只是行为或者动作上的好坏,最后都上升到了人身攻击上去了。

弄坏玩具就是调皮;

和小朋友抢玩具就是没礼貌、不懂事;

曲子总是弹错就是笨、不认真;

如此“指正”,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变味儿了:不仅是你不对,还有更深一层的“你不好”。对孩子来说,犯错不是大事,但被评价不好是扎心的、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为了不成为爸妈/老师/同学口中的坏孩子,宁愿硬着头皮,也不会承认错误。这下你明白了吧,尽管在大人眼里,这一切都是一出掩耳盗铃。但对孩子而言,这是保全自己体面的最后一丝挣扎。虽然明白了原因,但咱也不能真的就让他“肆意生长”,枝叶该修剪还是要修的,错误该纠正也是要纠的。至于咋纠,便是考验“才能”的时候了。我们从常见的行为错误和学习错误两方面来说。一、行为犯错:改变认知,犯错不等于坏孩子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逼他承认不是最终目的,修正他的行为和观念才是。如果能顺便给到改正的建议,让孩子知道,犯了错不是事情的终点,只要自己有意愿改正,还有挽回的空间,那便再好不过了。我们可以指出错误,但是不要带攻击情绪。目前,我也尚未修炼成功,一直在跟CC姥姥姥爷取经。话说去年夏天某周末,CC跟小表弟去了姥姥家,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孩子静悄悄必然在作妖。当日,姥姥觉得这俩娃今天怎么安静起来了?结果午饭的时候,就发现仓库里,出了大事。里面的豆粕,一摞有8个,这一圈,大约8摞,挨个都被人划了口子。一袋豆粕的价值,当时差不多块吧~一猜就是俩熊孩子干的,把我跟小姨气得呀,问道:“不准备暴揍他俩一顿么?”姥姥特淡定:“你们小时候可没人因为做错这种事揍过你们。”姥爷也从旁附和道:“之前也没人跟孩子们说过这个东西的价值跟用处啊,这次说了,他们以后不就知道不划了?”因为姥姥姥爷语气平和,俩人坦然承认,是他们干的。原来是最开始发现了一包漏的,发现流下来可以假装成沙子,然后俩人就用镰刀把四周的全划开了,让里面的豆粕顺着流下来,做了一个“豆粕沙坑”。姥爷说:“现在你们既然都知道错了,就想着怎么补救吧!商品可以便宜点卖出去,但是得有人收拾。”于是姐弟俩找了些空袋子,把豆粕一簸箕、一簸箕收了起来。当时正值酷暑,仓库里更是十分闷热,但俩人自知理亏,干了一下午,累得够呛,竟然谁也没推卸责任。当时便觉得,孩子犯错后,大人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如果开口就奔着指责和惩罚的目的去,多半会南辕北辙。试想,当下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效果肯定不会如此。孩子也许拒不承认,或者找理由和借口推卸责任、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防御堡垒,让他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继续发酵,做错事+不承认,大人肯定更恼火,说不定暴揍一顿,最后孩子反而觉得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扯平了,不会有任何悔改之意。相反,我们认真的告诉孩子,这些商品十分重要,毁坏他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出售,会给姥爷造成了十分重要的损失,但现在还有办法可以进行补救,来想想办法?如果是你,你想听哪种?答案必然是后者。因为对事不对人,不会让孩子心生抵触,即便孩子做错了,他们也能感觉出来,如果自己改正和弥补,自己还是一个好孩子。孩子如果能多多的体验“试错—知错—改正—重新被认同”,这个过程自己是可以控制的,那么犯错就没那么可怕了。孩子知道你不会因此而不爱他,也明白自己只是这件事做的不太好,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那孩子自然不会继续抵触承认错误。所以,如果孩子总是狡辩或拒不承认,我们反而该自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把孩子“吓怕”了。别忘了,解决童年犯错的终极目标,是教孩子“明白事理-意识到错误-学会承担责任-避免以后犯大错”。二、学习新技能:给孩子充足的”狼狈“空间

这一点,主要是孩子学新技能之时。

说起“狼狈”时刻,谁没有?但没有人喜欢在这个时候被旁人指点。先不说孩子,就拿咱自己举例。CC出生前,尽管我看了很多育儿书,但,当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候,同样是手忙脚乱。这个时候,就有了“过来人”善意的指导——我的婆婆妈妈。

你喂奶的姿势不对,这样孩子吃不着啊,你看孩子急得直哭,侧一点侧一点!

这屁股怎么红成这样了?你是尿不湿换的不及时、还是上次换又忘擦护臀霜了?

被“指点”的次数多了,心理就会莫!名!不!耐!烦!面对鸡飞狗跳的新生儿护理,自己本身就是紧张焦虑的状态,生怕犯个错误照顾不好娃。这时,身边有一个人不停地强调你犯下的错误或者你即将要犯的错误……这种无情的戳穿,很容易让我脑子本来就紧绷的弦彻底崩掉。孩子也一样,他们接触所有事情最初都是无知而慌乱的。有些错误/行为,不妨给孩子多些试错空间。还说CC学琴吧,每次学新曲子都是最难的时候。她自己练着费力,我看得更是着急,刚开始总忍不住喋喋不休:

这几小节应该是连奏;

手型,注意你的手型;

这个升fa又忘了。

面对“指责”,CC下意识便是反击:我没弹错、我没折指、我没断……怎可能?我又不瞎?(内心OS)结果显而易见,娃要么崩溃大哭,要么干脆甩手不干了。我看着她的样子,就想到了当初带孩子的自己。尽管她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但是她脑子忙不过来。大脑很努力的去匹配音符和手指,还要消化犯错带来的挫败情绪,还要接收我带来的指导意见,那自然是要炸的节奏。但就像最后我们都能学会喂奶、学会护理红屁股一样,孩子最终也能学会这些技能。如果你的眼光可以看远些,就会发现眼下关于技能学习的问题,都是小事。所以,经验告诉我,这个时候,如果做不到静音,那就不要在旁边陪着了。后来我跟CC商议如何愉快的合作:我的诉求:我需要指出你的错误,因为妈妈不想你弹错练无用功;她的诉求:我这脑子正想着谱子呢,你老打断我,还总说我错了、错了、又错了,我更着急。商议结果:每一小节练习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她自己弹的时间,一部分指导时间。自己的时间里,她自己探索、慢也不催促不提示(除非需要),错也不打断;指导时间里,我提出弹奏的问题,每次尽量只纠正一个;循环直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这个小节通过!有些错误,不要用“过来人”的经验指正,成长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没有压力和监督的情况自己试错和探索吧。正面管教的创始人说:“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大人也是在试错过程中长大的。每一次犯错,只要大人合理引导,他们就能得到一份经验或一个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最终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养分。但如果每一次犯错都成为批判、攻击孩子的一个理由,那么原本都是小问题的小事,却会变成孩子没自信、感觉不被爱,安全感缺失的大问题。你家娃犯过什么奇葩错?不承认的奇葩理由又是啥?留言区聊聊?往期精彩内容

怕犯错、怕丢脸、不敢表现?你越推娃越怕!我用这两招帮女儿解决了

口口声声说孩子难带,没想到TA只是在替我的情绪背锅

那个说“妈妈我害怕”的孩子,谁懂他在经历什么?千万不要盲目给娃“壮胆”!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C爸是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医院主治医生;C妈是报社育儿主编,我们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zczl/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