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爸宝妈们都知道,一旦宝宝娇嫩的小屁股出现了问题,基本都是红红的,而最常见的就是尿布疹,它是婴儿臀部的一种炎症,表现为臀红、皮肤上有红色的斑点状疹子,甚至溃烂流水。
尿布疹大多发生在周岁以内的婴儿身上,通常在7~9个月时最严重。因为婴儿在这一时期开始进食的食物种类逐渐增多,排出的尿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性增大,尤其在腹泻或排出的便在尿布中过夜、婴儿或哺乳期母亲使用抗生素时,尿布疹发作的几率更大。
但如果宝宝肛门周边只是持续起脓疮,那就未必是尿布疹。尿布疹仅仅指屁股出现红通通的、发胀的情况。如果肛门旁边起脓疮、去除脓液后仍然继续化脓,那就极有可能是皮肤溃烂、肉深陷下去的小儿肛瘘。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内的发生率最高,一旦出现小儿肛瘘的症状,即便很轻微,也要赶紧就医治疗。
肛瘘的症状有什么?男孩与女孩发生肛瘘的症状各不相同:
男婴肛瘘发生后红肿、疼痛,形成脓肿后肛周皮肤肿胀发亮、中心软化,溃疡后流出脓液而形成肛瘘,腹泻时粪便从瘘管口流出。
女婴发病急,外阴红肿,溃疡后粪便会从阴道口外的瘘口排出,肛门反而不排便,之后肛门才逐渐恢复排便。女孩患肛瘘后常不易自动愈合,以后出现腹泻时仍可从瘘管口漏出粪便,一般2岁后漏便现象才逐渐减少。
要彻底治愈肛瘘,医院的肛肠科请专科医生诊治。
引起小儿肛瘘的原因有哪些?1.小儿骶骨曲尚未形成,两侧坐骨结节距离较近,加上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度较弱,因此粪便容易直接压迫肛管齿线处,肛窦粘膜易损伤、擦破,导致细菌入侵。
2.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形成肛瘘。
3.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易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脓肿与肛窦相通。
4.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因此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5.孩子大便后换尿布时,父母往往用干尿布擦屁股。由于婴儿的皮肤十分娇嫩,大便黏性又大,需来回擦几次才能擦干净,这样就容易损伤肛周皮肤。还有的家长喜欢用废纸为孩子擦屁股,而婴儿的肛门柔软松弛,若擦拭用力过大,容易损伤肛门黏膜,感染溃疡后形成肛瘘。
如何预防小儿肛瘘?1、饮食以清淡为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很大关系,如果吃的东西过于油腻,会产生大量的湿热,所以,不宜多吃。而清淡的食物不仅可以预防肛瘘,还能减轻肠道负担,减少一系列肠道疾病的发生,可以多吃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等。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肛门的清洁卫生。虽然这对小孩子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是要主动的、积极的培养他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据统计,我国婴幼儿肛瘘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其中大多数是由于不注意肛门的清洁卫生引起的,所以,肛门的清洁至关重要,在小儿排便后,可以用温水洗干净。
3、换尿布时温柔一点,小心擦出肛瘘。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换尿布时,担心擦的不够干净,所以总是用很大的力。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的肛门比较柔嫩,用力过度会损伤孩子肛门的正常组织,从而引发感染,最终导致肛瘘。另外,选择尿布时,尽量选择比较柔软的,不要用家里的床单或被子剪下来做尿布,这些东西比较硬,长期在孩子的肛门上摩擦,同样可能引发肛周疾病。
4、给小孩多喝水,帮助肠道蠕动。有效的预防肛瘘,例如稀饭、菜汤、果汁等。还可多让孩子吃些山药、荸荠、萝卜及大蒜、洋葱,也都能起到清心润肺,防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按摩腹部,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能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