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医院联合全国家医院,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面向名炎症性肠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
近年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明显增加。在中山市人群调查中,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已达3/10万。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肠道慢性炎症性改变。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致敏在会议上指出,除了进行性加重的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约1/3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还合并有肛裂、痔疮、肛周脓肿、肛瘘等肛周疾病,有10%的克罗恩病患者,更是以肛瘘为首发症状。
克罗恩病多发于20-30岁的青年,可侵犯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全程,给患者带来巨大困扰。临床上,患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腹泻、血便、肚子痛,以及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肛周病变,严重的导致肠道狭窄、穿孔,不得不反复手术。
炎症性肠病的肛周病变,轻症表现为肛门痒、痛(皮赘),肛门疼痛(肛裂),痔疮,严重的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失禁、里急后重(肛管狭窄),乃至肛周脓肿、肛瘘等。
“这类患者最关键还是要积极控制肠道炎症,才能真正预防肛周疾病复发。”致敏表示,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生素(甲硝唑和环丙沙星)、免疫抑制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抗TNF-a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对合并有肛周疾病的患者来说,生物制剂是首选。”
在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肠道炎症反应的基础上,对肛裂、痔疮、溃疡等肛周局部问题,应尽量药物治疗,避免手术。即使是肛周脓肿、肛瘘感染等患者,手术也应特别慎重。这是因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一旦切开瘘管,伤口很难愈合。尤其是穿过肛提肌的高位肛瘘更难处理,症状极易反复,只能反复手术。
致敏强调,对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肛周脓肿、肛瘘,最好是利用引流、挂线,大创口采用挂管引流,小创口采用挂线,让创口慢慢愈合。急性期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病情缓解后英夫利西联合硫唑嘌呤长期维持治疗。
据介绍,为有效改善肛周病变,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利用高锰酸钾液、马应龙、太宁或中药稀释后坐浴,以促进创口愈合。生活中,患者应选择清淡、高维生素的食物,内裤勤洗勤换、暴晒,还可选择痔疮减压坐垫,尽量减轻肛门的局部压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