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和肛瘘是小儿常见的肛门直肠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肛周脓肿是肛瘘的初始阶段,肛瘘是其继发改变。为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肛周脓肿有时被冠以“致瘘性”。肛周脓肿常见于小婴儿,尤其是满月前后的新生儿,绝大多数为男婴,女婴罕有发生肛周脓肿的。但该年龄段的女婴,可出现前庭部感染(一种特殊类型的肛周感染)。女婴肛管前壁与前庭之间组织相对薄弱,排便时因肛管直肠内压的作用,炎症易向前蔓延,导致前庭部或一侧大阴唇出现红肿,继而红肿部位破溃流脓,随之由流脓变为漏粪。男孩肛周脓肿仅出脓,不漏粪,但继发于肛门直肠术后的感染,有时可经感染破溃处漏粪。小婴儿年龄段发病,有其明显的年龄原因:(1)小婴儿大便不成形,并且较常发生腹泻,可造成粪便对直肠肛管及肛周皮肤的侵蚀;(2)一过性的雄激素分泌增高,导致肛门腺分泌增多,若腺管阻塞,易出现感染;再者,激素分泌旺盛,可导致深层的覆盖上皮组织的隐窝加深,粪便易于储留,诱发感染;(3)由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直肠肛管局部分泌型的IgA和IgM含量减少,导致局部免疫力低下。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导致肛周感染,继而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青春期是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第二个高发年龄,此年龄段皮脂腺等腺体分泌较为旺盛,该年龄段的女性也可发病。在非高发年龄段发病,同时有不典型表现者,要考虑克罗恩病的可能,必要时可行瘘管组织活检。
肛周脓肿初始表现为肛周红肿、硬结,触摸病变部位和排便时患儿哭闹。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一半以上的患儿形成肛瘘,这种肛瘘绝大部分为简单肛瘘(1个内口相对于1个外口),但可多发,复杂瘘罕见。
治疗上,肛周脓肿一旦形成,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感,尽早切开引流,切口呈放射状,要足够大,以利充分引流。切开引流后可用黄连素溶液(2片溶于mL左右的温水中)、3%硼酸液等温水坐浴。对于肛瘘的治疗,先以坐浴等保守治疗为主,部分肛瘘可长期处于无症状的静止期,但此后若出现腹泻,抵抗力下降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情况时,可出现肛瘘感染的复发。若肛瘘反复感染,待患儿6个月以后,根据患儿瘘管长短(瘘管外口距离肛门口的位置),可行瘘管挂线、瘘管切开或瘘管剔除手术。术后处理同样以坐浴为主。肛瘘术式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患儿年龄较大(如学龄儿童)和瘘管较长(2cm),可手术将瘘管完整切除;年龄较小和瘘管较短的患儿可行挂线或瘘管切开手术;另外,术式的选择也要考虑接诊医生对肛瘘术式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