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间值周,一位母亲着急忙慌地送孩子到校门口,已经迟到了,孩子进入大门后还是慢腾腾的,没有一丝着急的样子,和母亲的表现大相径庭。值周几天了,这样的孩子也不只一两个,目送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心情着实有些沉重。
“王老师,你值班啊!”家长的招呼声让我不由得回了下神,定睛一看,竟是我三十年前的学生。学生们都知道这些年我已远离讲台,专门从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打开了话匣子,诉说孩子现在厌学的苦恼。
厌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十分常见的情绪现象,也是当下学校心理工作者绕不开的话题。孩子来到人间,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在大人亦步亦趋的引领下,开始探索,认识这个世界。仔细地回想孩子第一次背上小书包的情形,怎么也不会和现在的“厌学”扯上关系,走着走着,孩子怎么就厌学了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厌学的情绪不是一日形成的。孩子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是轻度厌学的表现,此时,由于孩子幼小,轻度的厌学表现,往往被为生活忙碌的家长忽视了。等到孩子上课不听讲、旷课、逃学,甚至出现一上课就头疼等中度厌学症状,家长才开始慌了神。前些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社会科学并没有引起重视,大多数家长为帮助孩子脱离厌学苦海使出浑身解数时,终因方法简单、粗糙,忙中出乱,动作变形,将本来还有希望转变的孩子,拖进十分焦虑恐慌、不愿面对师生、抑郁、自残甚至自杀等重度厌学的深渊。从成人成才的角度,孩子的厌学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