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场景,妈妈们一定经历过
明明急着出门,孩子却在哭闹,对他越凶闹得越狠,怎么说都不听,恨不得摸爬打滚都给你来一套,常常惹得宝妈们脑阔痛。
在家还好,哭闹折腾都能耗得起,可是一带出门,生怕给你来个熊孩子八件套,活泼的生怕跟丢,闹腾的也怕得罪路人,虽说没人会跟个孩子计较,多少也只有宝妈们知道带孩子的酸楚……
“你这熊孩子!”
对宝爸宝妈来说,这简单的几个字,既包含了宠溺,同时又有一种无奈:宝宝聪明伶俐,活泼好动,但又常常捣蛋添乱,让人爱恨交加。
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麻爪,严厉了怕孩子弱小的心灵受伤,放纵了又担心孩子染上不好的习性影响未来,可能距离自己儿时太久,几乎忘却了孩子这个年纪到底在想什么。其实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有很多自己的小心思,如果有时候调皮捣蛋、追打哭闹了,也许是在引起你的注意。
孩子二三岁时
学龄前宝宝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技能,如说话、涂鸦、行走、爬行和阅读等,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如果他们能经常安安静静地乖乖听话和玩耍,还是非常惹人爱的。原本可爱乖巧的孩子变得这么调皮呢?其实孩子这种表现是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才出现故意打翻果盘或者摔碎玩具等行为。
对于两三岁的宝贝,基本上是能够听懂爸爸妈妈说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给他"立规矩"了,比如我们可以跟宝贝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或者行动指南,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要洗澡、跟小朋友玩不能抢玩具等等,这些都应该跟他们商量好,而不是强制他们去做。宝贝自己参与做决定的事,他执行起来会更利落。
孩子四五岁时
妈妈和爸爸工作比较忙,孩子大多时候是由姥爷姥姥或者爷爷奶奶照顾的。四五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发育,他会呈现一些状态,比如咬人、打人、经常说‘不’,总之是和全世界都过不去。
出现这种状态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很大,对待孩子的方式难免简单粗暴,有时还会说:“你再这样我把你送到乡下爷爷家去不管你了”这种不合时宜的话,这样的教育状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育,容易造成一些性格上的缺陷。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感发展是一个敏感期。他们正处于摸索表达感情的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反应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所以家长们切勿因为自身原因对孩子进行“野蛮式教育”。
孩子六七岁时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会表现出多动、捣乱、到处窜等行为吸引周围人的注意。他们种种行为除了好奇和探索,背后更多是渴望安全感与情感连接,由于还不太能明晰的表达自己内心需求,反而遭到老师和父母的不理解、不接纳。
放下焦虑与期待,耐心陪伴、关爱孩子
宝爸宝妈们,先释放自己的情绪,然后耐心的接纳理解孩子们各种不听话行为,通过改变对孩子的一些沟通方式,耐心的对孩子进行爱和关心。当孩子收到被接纳、被爱的能量后,内心就慢慢安定下来了,那个延迟的自我发展和情感需求都得以弥补,孩子的内心也慢慢打开,会和家人沟通想法。当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与爱,他们就能完全敞开心扉,接受父母适时的行为引导。
孩子的人格成长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父母过多干预,但前提条件是父母有足够的耐心、有爱、有高品质的陪伴,并能接纳孩子各种敏感期呈现的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多半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的忽视,觉得孩子还小啥也不懂。孩子们心理发育并不成熟,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教育,而不是孩子迎合家长做出成长改变。
END
(图文源自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