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肛瘘 >> 肛瘘病因 >> 古今中外话肛瘘

古今中外话肛瘘

一、中医肛肠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肛肠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伟大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长期同肛肠疾病作斗争的结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医肛肠科学已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国内外学者在讨论肛肠科学发展史时,都大量引用中医经典医籍,公认中国对肛肠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肛肠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山海经·中山经》云:“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是最早的关于瘘的记载。

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其中始见“痔瘘”病名。从古代文献中看到,祖国医学对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一般统称为痔瘘,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痔、肛门直肠瘘、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脱垂等。这里的“痔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痔瘘”狭义概念实际上是指“肛瘘”一病。至于“痔漏”病患,可为痔疮,也可为瘘管,但古籍中以指“漏”为多。

《五十二病方》,医方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之帛书,原无书名,整理小组按其目录后题有“凡五十二”字样命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最早提出牡痔、牝痔、脉痔、血痔四痔分类,将“瘘”归入“牡痔”之中。其中牡痔条提到:“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描述牡痔症状:“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出见外,妨于更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也说:“其状肛边生鼠乳,或痒或痛,脓血时下,谓之牡痔”。从这些相似的描述中可看到牡痔的症状与瘘管的症状表现相吻合。即外口生于肛边,疼痛作痒,时流脓水。牡痔条下又提到“多空(孔)者,亨(烹)肥羊 俞,取其汁氵 脊(渍)美黍米三斗,饮之……”。所谓“多孔者”,系指瘘管较多的牡痔,亦即现代所说的“复杂性肛瘘”。另外,“有数窍”的牝痔,以及《医学入门》中“痔则有穿肠、穿臀、穿阴者”等症状的描述看,这里的“痔”应该是指肛瘘,并且描述祥尽。

年李雨农等成立了重庆痔瘘小组,为我国最早的科研小组。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痔瘘研究小组,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痔瘘科研学术会议,并初步制定了肛肠病的诊治标准。年全国科学会议上“复杂性肛瘘的术式研究”等均获奖。中医肛肠科学作为祖国医学中独特的一部分,历尽数千年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专业队伍、技术水平及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

对肛管疾病及大肠癌的治疗自成体系。参编第五版及第六版黄家驷外科肛管直肠疾病。

二、西方医学

公元前年的埃及壁画中反映出当时的宫殿内已设有腹部内科医和肛门保护医,被后世尊为肛门专科医的始祖。公元前年巴比伦的汉莫拉比(Coole,Hammurabi)法典即有明文规定:“如果医生治愈肠病,患者当酬之以五银币。”公元前年的古埃及文献中也有治疗肛门疾病的记载和治疗方法的说明。但对其记载最详,影响较大的是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前年)。他最先提出以出血为依据定义痔的病名(Haernorrhoiden意为血球),详尽地谈到了痔的灼灸、切除等疗法,并载有痔、瘘的结扎法和肛门指诊法。他认为治疗痔疾可以防止胸膜炎、疖子、丘疹等疾病。他的这种病因观,被后世称为痔的“安全阀”学说,影响颇大。古罗马的医学虽不如古希腊发达,但对肛肠病也有记载,凯尔苏斯(Celsus)(公元前25—公元14年)在《医学》一书中,简略地论述了肛瘘切除术,并提到了结扎法和结扎切除法。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被尊称为医学之父,在肛瘘治疗方面有大量纷繁复杂的方法,但有2项肛瘘管道插入引流技术却鲜有人知。其中一项是先将新鲜蒜茎在捣碎的麦芽汁与水的混合物中浸渍,随后将浸渍后的蒜茎沿着瘘道插入并留置4天(下图1),随后采用药物浸渍过的亚麻布药线更换蒜茎,肛内放置喇叭栓。第六天,移除填塞物,在瘘道放置明矾,以后伤口涂抹没药即可。

Allingham(圣马克,伦敦)

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是肛瘘弹性材料挂线的倡导者,他认为理想的挂线应该包含两根天然橡胶。他发明了一种肛瘘挂线器,一旦穿过,橡胶环放置在挂线器的头端拖出即可。这种方法有些主观的感觉,因为在这种方法操作过程中,Allingham并没有记录有肛门镜和肛门牵开器的应用。

三、现代认识

发现肛腺后,人们对肛门直肠周围感染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年Parks提出“隐窝腺感染学说”,从而被公认为是肛瘘的发病学说。此外,免疫因素也被认为是肛瘘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肛瘘的分类方法较多,有Milligan-Morgan5类法、Bacon5类法、Parks4类法、Goligher5类法、Marks4类法等。目前影响较大的是Parks分类法。

肛瘘的Parks分型

Parks分型(以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为根据的),分类如下:

(1)括约肌间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肛瘘的70%,为肛周脓肿的后果。内口位于齿线附近,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在内外括约肌之间行走,最后开口于肛门周围皮肤,外口距肛缘较近,一般为3一5cm;

(2)经括约肌型:也较常见,约占肛瘘的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并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之间向肛门周围皮肤上穿出。外口距肛缘稍远,多在5cm左右。常有数个外口,并有支管互相沟通;

(3)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少见,约占肛瘘近5%。瘘管穿破内括约肌后,向上蔓延,到达外括约肌上方,最后穿破肛提肌,在肛门周围远处皮肤上穿出。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难度大,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型:很少见,占肛瘘近1%。内口不在齿线附近,而在齿线上方的直肠壁,瘘管在内外括约肌外方经肛提肌而下,开口于肛门周围远处皮肤上。

有时单纯用以上分法,对肛瘘的诊断不全面,要结合其它分型如:

(1)按病变程度分类: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瘘管,内外口直通的肛瘘。复杂性肛瘘:瘘管和外口在两条或两个以上,但内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的肛瘘。

(2)按病变的深浅分类:低位肛瘘:瘘管管道位于外括约肌深层以下的肛瘘。医院中医肛肠科李华山高位肛瘘:瘘管管道位于外括约肌深层或耻骨直肠肌以上,内口在齿线或齿线以上的肛瘘。

(3)按内、外口分类:内盲瘘:只有内口而无外口的肛瘘。外盲瘘: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肛瘘。内外瘘:内口、外口和瘘道均存在,临床上最多见。

(4)按病理分类:化脓性肛瘘:临床较常见。局部红肿热痛较明显,脓液粘黄稠,味恶臭。结核性肛瘘:临床较少见。多有结核病史,局部红肿热痛水明显,脓液稀薄,色白。

(5)按病变的部位分类:皮下瘘:瘘道位于肛门周围皮下,多由于肛裂感染引起。粘膜下瘘:瘘道位于直肠粘膜下,多由于直肠粘膜损伤,或痔注射术后局部感染所致。

注:部图片来自网络。

十堰·国药·东风·医院肛肠科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by/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