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血脂稠rdquo竟然是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血稠”,你上当了吗?

“血稠”这种病症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治疗血稠”就是一个噱头,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所以你别再上当了。

QA

Q1:血稠,到底是怎么回事?

A:首先“血稠”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从字面上理解“血液粘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相当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液流动、血液成分都有关系,并不是“血稠”就是血脂高,容易发生血栓的意思。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心脑血管疾病及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临床上不会凭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来预测诊断疾病的发生,也不会据此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Q2:“血液粘稠度检查”,有必要做吗?

A:徒劳无功。

血液流变学检查实际上是通过仪器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况,对血液凝固状态进行评估。但临床上血液状态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血流变还受自身状态的影响,比如口渴、饮水、甚至跑步流汗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而且,它会受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以及仪器、试剂等多种外在因素影响,同一份标本放置时间不同,检测的结果都有可能不一致。所以,它不能反映体内真实的血液凝固情况。

Q3:“血稠”,就要输液通血管?

A:压根没有根据!

所谓“血稠”不是预测将来会不会发生中风的指标,输液疏通血管更是没有根据。这种理念害人不浅,不仅没有用,浪费时间钱财,搞不好还会出问题。一些注射剂貌似能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栓,实则没有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对脑卒中后每年定期输液和不输液进行的科学的临床对比研究。输液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诱发或加重疾病。

Q4:被说“血稠”,怎么办?

A:血液流变学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分支,血稠、血稀也不是体内水多、水少和脂肪高、低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不要被“血稠”这种不科学的理论蒙蔽了。

既然血稠不是预测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依据,那预防血栓、血管事件,该关心什么?

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和吸烟

其他还有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等。

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其他还有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等。

很多人不注意生活方式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难免找上门来,得病是自然的。

高血脂,确切来说叫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危害最大,胆固醇会像水垢一样沉积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阻塞管腔引起心肌缺血和脑缺血;如果斑块破裂就会形成急性血栓引起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如中风、心梗),主要是要调节血脂,同时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戒烟、运动,保持合理健康的膳食习惯等。

与其做血流变检查,

偏信“血稠”这样一种概念,

想尽办法改善“血稠”,

倒不如多关心自己的生活方式,

定期检查血脂、

血压和血糖等,

这才是正道!

来源:医院

策划:汪特特

编辑:阿宇

大家都在看

●小小名片递真情●肛瘘能治愈吗?不手术可不可以?●聚力全行,奋力开拓——医院开展“聚力赋能、致敬仁心”系列团建活动●共同携手远离痛风——医院义诊活动为您的健康助力护航●手抖不是帕金森病的“专利”,出现这些症状也需警惕!!!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by/10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