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形成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第二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周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第三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组织坏死脓液可顺其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因此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排泄,控制炎症发展。
第四阶段: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肛瘘。
肛瘘的症状
1、流脓:周期性发作,时有时无,脓液较少。
2、疼痛:一般不疼,当脓液积存于管腔内引流不畅时,局部胀痛,当脓液流出后疼痛马上又减轻。
3、肿块:大部分患者可在肛缘触及索条状硬块,按压轻度疼痛。
4、瘙痒:脓液经常刺激瘘口周围皮肤,致肛门皮肤瘙痒或湿疹。
5、全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复杂或拖延太久,常有排便困难、狭窄、贫血、身体消瘦、精神萎靡、神经衰弱等症状。继发感染时,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
得了肛瘘怎么办?
除了手术,目前还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治愈肛瘘,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手术的关键是要明确瘘管的行程和内口的位置,医生会尽可能的减少患者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同时避免患者肛瘘复发,目前肛瘘手术包括4种。
1、肛瘘切开术
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弓
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适用于低位肛瘘。
2、挂线疗法
适用于高位肛瘘。挂线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高位肛瘘的最主要方法。以线代刀行慢切割,在切断肛瘘管壁的同时,造成断端的炎症粘连,防止回缩,可以适当起到保护肛门功能的作用。但缺点是,疼痛明显,尤其是还需要二次紧线,疗程相对较长。
3、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或高位肛瘘结构中瘘管成熟的较低部分或括约肌外侧部分。
4、双向等压引流术
适用于高位肛瘘和复杂性肛瘘。采取半切割挂线,可有效保护肛管的核心结构“肛直环”术中不被完全切断,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了肛门功能不受破坏。
复杂性肛瘘的手术需要充分、慎重评估术后肛门功能及肛瘘复发风险,若预期比较差,医生可能会考虑让患者带瘘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