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说“木叶”》中有下面一段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45页,年11月第2版,年6月安徽第19次印刷)这段话在不同版次的新旧教材上一直没变,其尾句用了“钟爱”,说的是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个形象。不过,读者不免生疑:“钟爱”的对象,能否是“木叶”?“钟爱”是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之为“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例证是“祖母钟爱小孙子”。据此判断,“钟爱”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为“物”,而“木叶”是“物”,那么“钟爱”的对象自然不能是“木叶”。真是这样的吗?笔者以为,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钟爱”的解释还是不够全面。下面试以实例说说“钟爱”的几种用法。“钟爱”最为常见的用法,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确是表示“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如《晏子春秋·谏上》:“为子之道,导父以钟爱其兄弟。”《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氏先亡无子,貂蝉亦无所出,维严氏生一女,布最钟爱。”《红楼梦》第十五回:“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此类用例比比皆是。“钟爱”还有另一种用法,也可表示“特别爱(某一物)”,这正是《现代汉语词典》所漏。如郭沫若《阳春别》:“我所有的家具也卖了,一架钢琴卖了两百块钱。那是我爱妻所钟爱的钢琴。今年正月她病了,我们几天没米下锅的时候,便想变卖它,但她总不肯。可怜她竟至死了。”前例说的是屠夫“钟爱”“案桌”,后例说的是爱妻“钟爱”“钢琴”。由这两例可知,“钟爱”的对象也可为“物”。其实,“钟爱”“某一物”的用法在现代媒体上也很常见,如“重拾对自行车的钟爱激发绿色出行的动力”(《西安日报》年04月26日),“总统‘心腹’钟爱中国古诗词”(《南京日报》年10月11日),“愿白鹿原长存在人们对这位文坛巨匠的记忆里,旁边还摆放着他所钟爱的足球与奥运火炬”(光明网年04月29日),“小米、苹果、海尔钟爱的智能家居,为何会被看好?”(搜狐网年10月12日)等。此类用例不胜枚举。必须补充的是,语言在不断发展,“钟爱”也出现了新的用法。(1)“钟爱”的对象为“人”时,还可表示“特别爱(情人或夫妻中的某一方)”。如“钟爱一生婚纱摄影是拥有12年品牌积淀的著名摄影品牌”(百科),“女人,你在平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是否会重现神奇,让你的男人钟爱你一生?”(新华网年09月22日)等。(2)“钟爱”的对象还可为“事”,表示“特别爱(某一事)”。如“岁的杨绛钟爱读书”(今晚网-中老年时报年07月20日),“看着就疼!为啥你们都那么钟爱后空翻?”(北京时间年10月12日)等。类似说法也常见常闻。综上所述,“钟爱”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为“物”,还可为“事”。“钟爱”的含义应是“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情人或夫妻中的某一方),特别爱(某一物,某一事)”。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对“钟爱”的解释能及时作出如此的修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zczl/1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