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已成为当今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56.7%的人患有混合痔疮,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数据也逐步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中混合痔的发病率高达95%,男女没有太大差异。
据说,当时雄霸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就是因为痔疮发作,才导致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最终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此条消息不保真。但是比起其他疾病,有关痔疮及肛肠类疾病的记录却是从古至今都有详细记载。
医院(OdenseUniversityHospital)病理学荣誉教授ClausFenger认为,对痔疮和其他肛门和肛管类疾病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年时期,但印度和中国文献中甚至有更古老的记录。在西汉或以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记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意谓痔疮为饱食之果。
从那时起,许多著名的医生就痔疮这个话题写了一页又一页纸:
公元前年左右,埃及的切斯特?比提草纸文稿(ChesterBeattyMedicalPapyrus)就论述了直肠类疾病…
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年)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Galen,公元–年)也有就痔疮为题撰写论文……
法国医生AntoineFran?oisdeMont?gre在年出版的法国百科全书中竟撰写了页关于痔疮的文章,并将之细分成20种类别。
著名德国病理学家RudolfVirchow在其年出版的巨著中花了30页来解释痔疮。
年美国医学家WilliamBodenhamer写了一本近页关于痔疮的专书。
直至现在,每周至少有一篇新文章发表在医学期刊上。
痔疮到底是怎么生成的?
不同时期对于痔疮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痔疮等于好兆头的体液学说
公元前年左右,“体液学说“在西方医学界兴起,甚至往后多年都在欧洲医学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体液学说“认为疾病是由四种体液(血液、痰、黄色胆汁和黑色胆汁)不平衡所引起。痔疮被视为肛门血管中的血液、痰和黑胆汁停滞,而痔疮出血则视作好兆头,不应该完全停止。肛门中的血管又被称为“金色静脉(goldenveins)”。
17至18世纪德国医生MichaelAlberti甚至写道:“H?morrhoidesesseLong?vitatiscausam”,意思是“痔疮是长寿的原因”。
认为人类直立行走导致直肠静脉扩张从而产生痔疮的静脉扩张说
意大利解剖学家GiovanniBattistaMorgagni(–)同时尝试以解剖学解释,认为痔疮是由我们的直立姿势、肛门的血管长度、缺乏静脉瓣膜,以及肝硬化导致血管压力升高所引起的。
今天,现代医学也只能大概说明痔疮的形成源于肛垫的病变
肛垫就是直肠下端和肛管内丰富的静脉丛,日常排便,肛门正常闭合都离不开它的协助。在大家不排便的时候,它一般会疏松的附着在直肠肛管肌壁上,当大家排便的时候,它会受到腹压作用被推下。当人便秘时,肛垫高强度工作,肛门的静脉血管会扩张,就可能出现水肿,增生甚至脱出肛门的情况。
看起来,痔疮跟排便通不通畅有一定的关系,那么……
-你上厕所的姿势正确吗?
德国作家茱莉娅·恩德斯在《肠子的小心思》中就有写到,大部分人坐在马桶上的姿势不太正确,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肛肠中类似肌肉套索的机制弯曲扣锁一样的机关为肛门括约肌减负,使得肛门和括约肌不太费力就可以将粪便憋住。我们在正常坐姿下,从降结肠到直肠拐了一个大弯,这也是为了让粪便在拐弯处停顿一下,防止一泻千里。
《肠子的小心思》中还介绍了日本研究团队对比了人在坐姿和蹲姿的情况下上厕所,肠道的角度和排便的畅通情况。实验结果发现,在蹲坑的状态下,肠道变得笔直,排便通常彻底。
所以,当坐在马桶上时,不妨在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或许更有利于我们排便通畅。
配图:《肠子的小心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