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演练
1.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
2.外科疾病的发生常见的是
A风、湿
B热、火
C寒、湿
D暑、火
E风、热
3.阳证的皮肤颜色主要是
A红赤
B晦暗
C青紫
D苍白
E皮色不变
4.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B1型题
A.破血、补托
B.行气、滋养C.行气、活血
D.温阳、散寒
E.清热、除湿
5.外科疾病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者,治疗时内注重6.外科疾病发于多血多气之经者,治疗时应注重
答案:BBACAC
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疾病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发病机理:
邪盛正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辨病
二.阴阳辨证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1.发病缓急:急性发病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的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三.部位辨证
要点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风温、风热。2.特点:多发于头面、颈项、上肢。来势迅猛,多见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要点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气郁、火郁。2.特点:多发于胸、腹、胁、肋、腰、背。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刺激史,或素有性格抑郁。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多为气郁证、火郁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常见症状: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要点三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寒湿、湿热多见。2.特点:多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起病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四.经络辨证
要点一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凡疮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要点二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五.局部辨证
要点一辨肿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灼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虚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5.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松手即起。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要点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内容物。
要点三辨痛
1.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2.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3.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
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6.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7.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8.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要点四辨痒
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疕、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沥,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3.热胜:皮肤瘾疹,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沥,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6.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7.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要点五辨脓
1.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脓疡,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温度: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5)B超
3.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患部高凸坚硬,中有软硬,皮薄鲜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4.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宜稠不易清。
(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
要点六辨溃疡
1.辨溃疡色泽
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2.辨溃疡形态
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要点七辨出血
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内治法:消、托、补
外治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
药物疗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手术疗法常用的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等。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