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医药日(三)
中医肛肠治法历经千年,传承发展除疾祛痛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是肛肠外科里一种最常见的疾病,痔疾的发病率相当之高,临床上肛痈、肛漏等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肛肠病的国家,两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肛肠病治疗经验,中国传统医学肛肠技术对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帝内经》曾记载痔形成是由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的湿热风燥治则和朱丹溪补阴凉血治则至今都在指导临床治疗。唐代就发明了盐水灌肠术。宋代《太平圣惠方》首先记述枯痔丁插内痔核的疗法。明代《古今医统》中第一次对肛瘘挂线疗法进行了准确的阐述:“药线日下,肠肌随生,辟处即补,水逐线流。疮口鹅管全消。”肛瘘挂线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医在发展、在汲取现代科学成果方面取得成功的典型实例,至今已历时四百多年,仍然极为广泛地应用在临床治疗之中。
中医肛肠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微创医学相结合,应用中药内服、中药熏洗、中医挑治、耳穴压豆、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保守疗法,有效缓解症状,使80%患者免除手术之苦。对于手术患者,术后应用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穴位针刺、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达到术后减轻疼痛的目的。
中医中药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
内治法
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一般用于肛肠疾病的初期或不需手术治疗者,或伴有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及年老体衰不宜进行手术者。
(1)血栓外痔初期,血热肠燥的内痔出血者宜清热凉血,常选用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加减,其中槐角丸以地榆、槐花、槐角、大黄为主药。
(2)肛痈实证、肛隐窝炎、外痔肿痛等偏湿盛者宜清热利湿,常选用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萆薢渗湿汤以萆薢、薏苡仁、茯苓、黄柏、丹皮、泽泻、滑石为主药。
(3)外痔肿痛,脱肛嵌顿等红肿热痛明显宜清热解毒,常选用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减,黄连解毒汤以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物为主药。
(4)小儿或年老体弱气虚下陷之轻度直肠脱垂、内痔脱出者宜补中益气,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等为主药。
2
外治法
(1)熏洗法:将药物加水煮沸后,先熏后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术后水肿、外痔肿痛、肛周湿疹等。常用的方剂有五倍子汤、苦参汤加减,苦参汤以苦参、黄柏、地肤子等为主药。
(2)塞药法:是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可以溶化、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一般用于内痔、肛肠疾病术后,肛裂等。常用的栓剂有痔疮栓、消炎痛栓等。
(3)手术疗法:对于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且病情发展适宜采取手术治疗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包括结扎法、挂线法、切开法等。
科室简介
青岛西医院与马应龙肛肠诊疗技术研究院医院合作建立“青岛西医院马应龙肛肠诊疗中心”,医院定期选派专家来院开展义诊、专家门诊、疑难病例会诊、手术指导等帮扶工作,双方共同组建肛肠医疗专家团队,为肛肠患者提供更专业、更便捷、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作者
介绍
雍慧
女,外一科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专业,肛肠方向,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及其并发症,对于混合痔、肛瘘、肛裂、结直肠炎等肛肠科常见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血栓性外痔剥除术及低位肛瘘切除术。
更多肛肠问题欢迎咨询外一科
-
供稿:外一科—雍慧
长
按
关
注
青岛西医院
青岛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