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残,满地伤,太阳王已泛黄国王与肛瘘手

(国王与肛瘘手术)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得享自上学以来最长的假期。在与家人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常把疫情新闻和着茶米油盐乱炖一锅家常菜,就酒下饭。聊着聊着我就发现,对同一个新闻,医学专业的我和不懂医学的家人所理解的完全是两种意思。比如钟南山老爷子说,武汉不是源头、病毒可能跟人类长期共存、在尿液粪便中发现病毒等等。在家人眼里这些可能就意味着疫情又加重了或者这个病毒太厉害了,而在我视角里往往是,我们的措施还不错或者都是冠状病毒的基本规律。这种认知误差还体现在跟健康相关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这种认知误差给普通人的健康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种认知误差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健康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会用生活中的常识去认知它。但同时,医疗又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它的复杂远超常人想象,如果用从小到大老人教的道理、电视剧里的桥段或者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去理解,就很容易出错。这就是常识与专业之间的壁垒,也正是它给了虚假广告和健康谣言肆虐的空间,从而在日常保健和就医的过程中误导人们。

那么,为了打破这一知识壁垒,有很多医生开始做科普内容,有一定效果,也有一些问题。一是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医学术语,只觉得很厉害,收藏下来,再也不看;二是直接告诉你什么病具体怎么治,但是普通人没有相关知识,会误诊,而且不能具体分析,自助操作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三是有些医生直接讲养生小妙招的,这种八成是从网上随便抄来念一念,既没有依据,也不负责任。所以最后我发现,虽然科普很多,人们要么学不会,要么用不上,要么不靠谱。

时代的进步,让这一代年轻人具备极佳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你不可能灌输给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而应该用逻辑、道理、证据跟他们沟通、讨论,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我是年轻人,我也相信年轻人。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想,比起具体、复杂的医学知识,可能讲清楚普遍适用医学原则,让人们具备自我判断和思考能力,对建立正确的健康和医学认知更有帮助。

接下来便有了系列视频。一方面,我收集了大量典型、有趣、奇葩的真实病例,尝试通过对病例中某个医疗行为的解读来阐述一种医疗或者健康原则。这样,具体的例子帮助理解,有趣的病例容易记忆,而通用原则则可以帮助大家构建自己的健康逻辑。另一方面,我选择了一些历史上知名的人物或事件,通过他们生平故事还有与疾病斗争的经历来反映在特定年代下,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水平,和当时医学的影响,勾勒出医学发展的时代脉络。既有方便大家吃瓜喝茶的野史八卦,又有医学发展的奇迹与坎坷,思想穿越历史,理性照亮未来。我想向大家展现我的世界,也渴望与你共同成长。

学医八年,做了五年健康内容,我常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健康?现在我想,它应该有两个维度。第一应该是理性的,要尊重科学,从医学专业性的角度出发,知道健康的底线在哪里,什么时候该检查,什么时候该吃药、该手术,什么东西有害这些都是明确的。第二健康也是感性的,偶尔想放纵一下追求快乐,可以吗?可以,但是是建立在遵循理性原则基础之上的适当放纵。这样,身心共同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希望我的病例故事系列视频可以告诉你这些底线、原则究竟是什么,同时让你收获快乐,享受健康生活。

世界普遍联系,医学总能被解释,万事风马相及。

编者按:作者为山东省泰山中学08级学生马文翰,“小马哥”,首都医科大在读硕士。平日里特别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学医之后,怀仁心,讲科学,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制作了很多寓教于乐的医学宣传图文和视频。面对这样一个孜孜不倦,心怀天下的从医者,作为老师,总是心生仰慕。愿他的作品和做法能被大家认可,可以为大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医学问题。如果觉得做得不错,请转发鼓励;如果意犹未尽,请登录B站、抖音、快手、微博,搜索同名账号“风马相及”,可观看病例故事系列所有视频。再次感谢小马哥,和热爱小马哥观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guan.com/glss/6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