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北京时间16:00,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辞去首相一职,理由是「发现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为避免个人健康状况影响执政,决定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安倍表示不设临时代理,任职到选出下一任首相为止。
NHK截图事实上,这并不是安倍第一次因为身体状况而辞职。作为一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他已经被这种疾病折磨了几十年,工作时需要频繁「跑厕所」
1被日本人民称为「安倍结肠炎」通常情况下,政治家鲜少对外直接公布自己的病情。而安倍是为数不多对外公开病情,并且以患者身份活动的政治家。
而安倍特殊的身份,让这种原本比较小众的疾病在日本国民中认知度明显提高,人们甚至直接将这种疾病称作「安倍结肠炎」。
早在年,他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公开进行过一次针对自己病情的研究性谈话,并发表在日本《消化》杂志上。
安倍晋三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对话研究自己的疾病,发表在日本的《消化》杂志上(图源:参考文献1)在这次的访谈里,安倍介绍了自己和这种疾病抗争的故事。
安倍在初三那年第一次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症状。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相同的症状,但服用当时医生开的一些「整肠药」一周后,这些症状「自行缓解了」。
(图源:参考文献1)症状出现10年,在加入神户制铁所后,安倍自觉症状恶化,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医院消化内科的朝仓仁史博士处随访,并开始用柳氮磺吡啶和皮质醇治疗。
安倍晋三年第二次选举时,由于竞选压力等外部原因,自觉症状加重。
到年任自民党国会对策副委员长时,他「只能依靠点滴生活」,体重由原来的65公斤减少到53公斤,因此他「赌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在庆应大学住院3个月。
「为了完成我成为政治家的目的(心愿、理想、愿望、指导方针),不得不将得病的这件事彻底隐瞒起来。因为带病在位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他的妻子跟亲信都更希望他以此辞职隐退,但他接受美沙拉嗪灌肠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于是他把患病的事情隐瞒了下来,继续他的政治生涯。
(图源:参考文献1)年当选后,安倍在国外访问期间「感染病毒性肠炎」,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再次加重,当时「没有恢复的迹象」。年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日本首都东京的首相官邸会见记者,正式表示辞职。安倍晋三表示,由于其政府连续受到内阁成员涉入金融丑闻的影响,他觉得自己将难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无法继续有效推进政策。同日,内阁官房长官与谢野馨解释称「安倍是基于健康原因作出这一决定的。」次日下午,安倍晋三入医院召开记者会宣布,安倍所患的是「肠胃功能障碍」,目前身体「非常虚弱」。内阁官房长官与谢野馨透露,负责安倍健康的医生认为,「他(首相)的疲劳程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医院接受检查」。据安倍周边人士称,安倍自8月出访以来一直感觉肠胃不适,常常在公邸接受医生诊疗和输液。
第一次辞职后,在Asacol(美沙拉嗪口服缓释剂)的作用下,安倍的症状终于得到缓解。到这次接受《消化》的采访为止,他的炎症指标CRP为0,内镜也没有发现病灶。
在采访最后,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不是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期盼社会能有更多的力量研究相关药物,并根治这种疾病。
(图源:参考文献1)健康状况改善后,安倍在年第二次当选首相,并连任至今,成为日本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日本政府人士透露,安倍再次上台后,有时会使用抑制炎症效果较强的类固醇制剂控制病情,医院主治医生率领的医疗队则一直负责对其进行治疗。
然而,日本杂志《Flash》今年8月初报道,安倍7月6日在首相官邸的办公室吐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随后在记者会上回应称,安倍的身体「完全没有问题」。
8月24日,安倍再次接受检查,但当时的安倍解释称,这只是遵照医嘱复查,为了「聆听检查结果」。
8月27日发售的日本刊物《周刊文春》报道了安医院相关人士的说法。据其表示,安倍接受了一种血液治疗,也就是先抽取血液去除引发炎症的相关要素后,再重新注入身体。医院相关人员称「如果好好治疗的话,首相的健康就会恢复」。
2溃疡性结肠炎的“前生今世”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简称UC,标准术语是: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被WHO列为世界难治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至今全球医学界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能控制爆发期,但不能被彻底治愈,由于患者要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因此被称为“绿色癌症”。
UC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见于任何,但最常发于青壮年期(这一点与安倍在初三时期最早出现临床症状是一致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虽有多种学说,但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细菌的原因已经排除,病毒的原因也不象,因为疾病并不会传染,病毒颗粒也未能证实。克隆并患者血清溶媒体升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则为正常。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因为白人中犹太人为非犹太人的2~4倍,而非白人比白人约少50%,Gilat等对特拉维也夫的犹太人的研究中报道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为3.8/10万,而丹麦哥本哈根为7.3/10万,英国牛津7.3/10万和美国明尼苏达州7.2/10万。此外,女性与男性比例也仅0.8而其他报道为1.3。显然,地理上和种族上的差异影响本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在已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配对对照病例相比并无异常的诱因。再者,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溃疡性结肠炎多为血性腹泻或脓血便,每日-4次,严重者血水样便,每日10次以上。可有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伴有便意或里急后重。偶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
●诊断依据
◎腹痛,腹泻,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无效。
◎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X线钡灌肠显示肠粘膜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肠壁呈锯齿状,后期则示肠管变短、僵硬,结肠袋消失,多发性息肉及肠腔狭窄。
◎结肠镜发现病变部位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常附有脓性分泌物及血液。
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
1.大量便血
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但有时难以绝对定量。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
2.肠狭窄
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其原因的因为粘膜肌层的增厚,或假息肉呈团阻塞肠腔。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部分肠阻塞。
3.肠穿孔
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在严重型。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对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中毒性肠扩张
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肠管高度扩张并伴有中毒症状,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体检腹部可有压痛甚至反跳痛,肠鸣音显著减弱或消失。
5.结肠癌
目前已共认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和性别组的一般人群明显为高,一般认为癌变趋势和病程长短有关,病程15-20年后,癌变的危险性大约每年增加1%。而国人的发生率较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在10年以上者要注意癌变的可能。
6.息肉
发生率10%~80%,常称这些息肉为假性息肉。息肉好发生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易癌变。
7.内瘘
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膀胱、阴道等)互相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虽较少,但偶有发生。
8.肛门及肛周疾病如肛裂、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痔脱出等。
9.其他系统并发症
如非特异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口炎及腮腺炎,以及脂肪肝、小胆管周围炎等。
3溃疡性结肠炎的孩子会面临的问题溃疡性结肠炎是终生疾病。也就是说,患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孩子虽然有可能不发作,但一般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完全摆脱该病。
许多患儿可能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没有症状,但同样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患儿因病无法上学。
他们经常出现腹痛、频繁腹泻或恶心呕吐,所以没有办法像健康儿童那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或参加社会活动。
有些患儿因病导致营养不良,医院接受静脉营养治疗。这些孩子不仅需要正规的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还需要人文关怀和社会帮助。
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需要生长激素治疗。一些治疗溃结的抗炎药物也会减慢患儿的生长速度,或引起其他的不良反应,如肥胖或满月脸。
患儿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应抱着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态度对待他们。
题图来源:NHK新闻
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