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岑巩县:风吹稻浪谷飘香 大道通衢产业旺岑巩县客楼仙境坡茶场
周文政 摄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杂稻制种高效农业产业基地杨云摄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岑巩人民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岑巩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截至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73亿元,增长8.1%。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9.46亿元、1.98亿元、6.9亿元,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工业增加值11亿元,工业增值税增速居全州第3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税收收入4.9亿元,人均GDP达3.0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增长6.9%。 截至年8月,全县建档立卡户户人,其中,已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5.0%,拟在今年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实现贫困户全面清零。
昔日肩挑背驮 如今车轮滚滚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05公里;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1公里;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年初,“通村村”智慧交通云平台投入运营,实现出租车、班车、农村客运车辆呼叫,汽车购票、包车、公交车出行查询等业务向互联网转化。 70年来,岑巩县从偏远小县,发展到今天“五横五纵八连线”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向智慧交通时代迈进,交通作为岑巩发展的脉络,改革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如今,一条条平整的乡村公路盘山而建,串联起各个乡镇、村村寨寨。纵横交错的公路与两旁房屋、稻田相映成趣,修一条路,富一方群众。“那时候,鸡一叫就出门,鸡进圈才到家,肩膀、脚都磨破皮了,就换点盐巴钱,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村民舒冬花感触颇深,多年前,村民把剩余农产品肩挑背扛到集镇卖,挣点钱换点油盐等生活日用品。 “如今,通村路修到家门口,去赶场回来还能赶上早饭。”舒冬花高兴地说,路好生活就好了。 近年来,客楼镇狠抓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力求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全镇完成“组组通”公路73.84公里,各村实现从山路到水泥路的改变。 客楼镇只是岑巩县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硬化路。 一路通则百业兴。改善交通后,在当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下,岑巩县吸引了贵州杰博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柏森香料有限公司、贵州蓝海环保有限公司等许多外来企业纷纷落户。资金和技术大量涌入,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昔日羊肠小道,如今已大路通衢;昔日背扛肩挑乘车难,如今滚滚车流遍城乡。截至目前,岑巩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7.公里、省道.公里、县道36.4公里、乡道48.公里、村道.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
曾经刀耕火种 如今产业遍地 9月8日午后,注溪镇周坪村到处是水稻收割机“轰隆隆”声音,村民黄喜文承包的稻田里,七八个村民将装有稻谷的袋子一把扛起,往三轮车走去。 “以前用手一把把打,就多公斤,要打两天。”黄喜文指着打好的公斤稻谷说,现在用收割机,一个小时就能收好。 回家种水稻之前,黄喜文一直在外打工,听说家乡种杂交水稻,于是就回家承包00多亩,如今已是种植大户的他,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年,被列为岑巩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杂稻制种,已持续发展40余年,目前,常年种植面积4万余亩,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水稻良种万公斤。 这个历程,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典型案例。 这份成功,来自岑巩县不断探索与努力。年,杂交水稻“南优号”在该县首次试种余亩,掀开岑巩杂交水稻制种历史。年,全县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建立龙田镇保坡良种场,对制种产业进行全新探索和技术改良。年,温室无土两段育秧试验成功,大幅度提升制种单产。当年,农户陈文彪尝试制种亩,制种产量高达公斤。年,岑巩县被列为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岑巩县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周坪杂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制种专业合作社5家,30亩至50亩大户户,50亩至亩65户,亩至亩1户,户以上5户。 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效提高制种效益。年,全县制种面积4.3万亩,涉及农户制种1.06万户,产种子1.4万公斤,实现产值达1.66亿元,带动贫困农户户人脱贫。 同时,该县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扎实推进“一减四增”,积极培育壮大杂稻制种、“两茶”、精品水果、蔬菜、生态畜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西红花、湖羊、蚕桑、芳樟、牧草等新兴产业,全县产业联结贫困户3户人。 作为岑巩县另外一个经济增长新引擎,岑巩经济开发区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01年,岑巩经开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以来,打好“区位牌”、谱好“招商篇”、升级“产业版”,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产业、企业、项目、园区协调发展,岑巩工业经济呈现转型加快、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岑巩经开区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5个,签约资金75.65亿元,到位资金30.亿元,产业涉及建材、化工、打火机研发制造、中药饮片等,形成很好的项目集聚、企业集群。 开发区引进人才、技术、理念,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引进贵州蓝海环保有限公司、贵州新雨林服饰贸易有限公司等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多个,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截至目前,人在开发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人。 截至年7月,岑巩经开区入驻企业91户,规模工业企业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3亿元。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亿元;规模企业工业增值税累计完成万元。昔日入学困难 而今桃李芬芳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羊桥小学校园风光杨苗 摄
一抹斜阳穿过云层,照在绿茵茵的操场上,学生嬉戏玩耍,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标准化塑胶足球场、篮球场;硬化的校园地表,漂亮的绿化环境;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放心健康的“营养餐”……这些场景,在今天岑巩县的校园里随处可见。 “以前,羊桥小学,大门前是院坝,院坝里立着一根木头做的旗杆,一排矮小的木房子就是教室。”回忆起60年代的羊桥小学,8岁高龄的杨昌学仍记忆犹新。 9年1月,杨昌学来到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羊桥小学任教,年,担任该校第五任副校长。“解放前叫钟灵小学,解放后叫羊桥小学。”杨昌学说,80年代,随着羊桥土家族乡成立,改名羊桥民族小学。当时只有5个教室,5个年级,老师只有10多个。”杨昌学回忆说,现在变化很大,占地总面积60平方米,30个教室5个班,教师70余人,学生余名。 年以来,岑巩县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育水平实力提高。据统计,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所,其中,普通高中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54所(含教学点30个)、幼儿园7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8所)。 年,岑巩县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0人(人)大关之后,年,全县二本以上上线19人(含体艺),上线率6%。“恢复高考以来,我们村先后有学生考上中山大学、中国公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大学生数量占比40%。今年,村里有5人考上大学。”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村支书黄俊榜高兴地说。 70年来,岑巩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砥砺奋进、不断求索,靠着一股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劲头,闯出一片新天地。
昔日生活困难 如今不愁吃穿思旸镇铜鼓田苦竹笼通村公路一角周文政 摄走进岑巩县各个乡镇,一幢幢楼房伫立在乡村公路两边。“以前哪敢想会有这样的好生活。”龙田镇乐业村肖家冲组村民周明贤说起以前的生活条件,百感交集。 年出生的周明贤,今年刚好80岁,家里排行老大,父亲早逝,几兄弟靠他拉扯大。“以前炒菜,用布蘸点油在锅里刷一下就算是放油了。到80年代,锅里面的油开始多了,桌面上摆的菜也多起来。”周明贤说,以前做饭炒菜用柴火,年以后,村里开始有卖电磁炉,他学会用电饭锅、电磁炉做饭炒菜。年,一家人从住了几十年的老木房搬出去,住进新房子。他说,娃娃出去打工赚钱,回来就修了砖房,房间大,生活越来越好。 许多偏远山村的贫困户则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现代小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搬来这里,医院、幼儿园、农贸市场,孩子上学、出门买菜、看病就医、找工作,太方便了。”大坪同心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文昌成说,去年1月份搬迁新房,医院看病,让他真正感受到便利。 岑巩县极力完善医疗系统,让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目前,已建成11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个村级卫生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室。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资助参合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 群众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同时,为了解决群众对网络的需求,全县实施“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建设,安装用户3.3万户。加快推进.95千米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建设项目9个,正在推进建设17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岑巩人民幸福生活节节高。摘自:贵州日报岑巩小小“黄金叶”铺就致富路工人在整理烟叶。 “从均价、从买烟来看,今年比以前好,我目前卖了三四棚已经得了四五万元了,如果再继续卖完的话可能又有十多万吧。”这天一大早,前来岑巩县天马镇烟叶收购站卖烟的农户刘模成高兴得合不拢嘴。 刘模成原本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通过种植烤烟不仅脱了贫,每年都能给他带来很好的收益。今年,他又种植了30亩,预计收入可达十万以上。与刘模成一样,杨秀荣也是该村的种植大户,“今年我也种了55亩,也卖了一半了,得了13万,预计今年的效果还算可以吧。”谈到今年的收成,他满脸喜悦。 由于懂技术、善管理,从年种植烤烟以来,他已经连续种了8年,每年都稳定发展烤烟50亩以上,通过种植烤烟他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烟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辐射带动能力强,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稳定增收的好产业。一直以来,岑巩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农户受益的发展模式,切实将烟叶生产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连日来,随着烤烟陆续收购,烟农丰收在望,为今年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天马镇外,被称为“高原凉乡”的客楼镇也是岑巩县烤烟主产区,每年入秋以后,这里的烟叶收购站又开始忙碌起来。 由于该镇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为提高烤烟收购质量,该烟叶站成立了专业化分级管理队伍,不少贫困户通过就地就近务工,也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烤烟作为我镇主导产业之一,全镇共有耕地面积亩,年种植烤烟5亩,该产业是订单收购,老百姓收入是有保障的,烟农积极性很高,每年收购量都达一万担以上。”岑巩县客楼镇人大主席文国祥介绍道。 为提高烟农积极性,烟叶部门除保持烟价平稳收购、增加生产投入补贴、提高烟叶种植保险外,当地政府还对完成收购任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财政扶贫资金每亩补助元。 据了解,岑巩县作为今年拟脱贫退出贫困县,也是主要的烟叶生产县,烤烟产业已成为该县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年,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7万亩,覆盖9个乡镇、涉及53个行政村、1个村民组,签订合同的种植主体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种烟农户97户,种植面积达4亩,预计可实现产值1万元。 截至9月18日,全县5个烟叶收购点,累计收购担,占计划的55.19%,预计在9月30日前可全面完成收购目标任务。摘自:贵州日报通讯员唐鹏潘云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潘家贵
执行总编:徐学练
编辑:戚梅红(实习)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