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散结,化生气血——附子灸
《丹溪心法·漏疮》:“漏疮,先须服补药,生气血,用参、术、芪、芎、归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饼子,如钱厚,以艾灸,漏大炷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使痛。干则易之,则再研如末,作饼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再灸,直到肉平为效”。肛瘘不收口,除了气血大亏,还因邪毒留聚,朱丹溪用附子末外灸,散邪毒、生气血、治漏疮。《景岳全书·外科钤上·论灸法》指出:“痈疽为患,无非气血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灸法具有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等作用,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附子走而不守,用附子灸则进一步加强了疏通经络、解毒散结的作用。
同时附子还有助于气血的化生。朱丹溪提出“气有余便是火”,若气血不足则有寒,漏疮日久,耗伤气血,在补气血药中加入少量附子可以增强补益的作用,如《丹溪心法·中寒》指出:“必先用参耆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耆之剂”。因此,附子灸治疗瘘疮可能具有温阳散结、化生气血两方面的作用。
鼓舞正气,通行经络——半夏、瓜蒌、贝母配乌头、附子
对于中风病机的认识,朱丹溪强调痰,治疗也以“治痰为先”,但附子、乌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丹溪心法·中风》:“肥白人多湿,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可以看出朱丹溪用附子、乌头极为谨慎,专门指出附子、乌头的炮制方法。其后的附方曰:“肥人中风,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贝母,瓜蒌,南星,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薄桂,甘草,威灵仙,天花粉。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行经”。乌头、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竹沥、姜汁化痰,酒以助药力,但方中贝母、半夏、天花粉与附子配伍,明显有违十八反。历代对十八反有很多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种配伍具有相反相激的作用,即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合用,发生特殊作用,一种药物把另一种药物的“潜能”激发出来,发挥更大的药效。《金匮要略》就有这样的配伍,如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配伍治疗留饮欲去,赤丸中半夏、乌头配伍治疗寒饮腹痛,附子粳米汤中附子、半夏配伍治疗寒饮逆满。由此可见,这种配伍大都用于急难重症:邪气较盛,与正气交争,表现为向上的呕吐,向下的泻利,在中的腹痛,因此,相反的药物配伍可能具有鼓舞正气,祛邪外出的作用。同样,中风多痰邪壅塞经络,导致正气与痰相争,贝母、半夏、天花粉等化痰药与附子配伍,相反相激,达到祛邪通经的作用,这也为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结语
寒热真假临床最难辨识,真寒假热证虽有两颧火赤、口渴、精神狂躁的假象,但多两颧如妆,渴喜热饮,脉沉弱,朱丹溪不仅辨证准确,而且抓住了附子汤中附子与人参、芍药的配伍,具有参附汤、真朱武汤的配伍特点,突破了方剂原有的主治范围,成为朱丹溪治疗真寒假热证的主方。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降逆、泻热的功能,附子研末敷涌泉取涌泉降逆之功,同时还避免了附子温热之性,达到引火归元之效。附子灸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瘥”。可见附子灸也可治疗阳证的痈。附子灸温阳解毒散结,疏通经络,用于阴证的漏疮等证,与补气养血药同用还能促进气血化生。附子,《本经逢原》曰:“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朱丹溪在治疗痰病时,强调顺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附气而顺”,中风之痰,痰阻经络,附子与贝母、半夏、天花粉等化痰药配伍,相反相激,气顺痰消,治疗中风。附子、乌头还应用于各种疼痛、风湿水肿等病证,可见朱丹溪应用附子等药治疗的病证十分广泛,但其应用时也非常谨慎,必通过炮制减少不良反应,可见作为医生必须要“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朱丹溪虽然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但其通过与不同药物的配伍、不同的用药途径、突破十八反的禁忌等应用附子、乌头等温热药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